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龙泉窑收藏瓷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龙泉窑收藏瓷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元代龙泉窑瓷器有几种胎质?
一类是精美的陈设类器物,薄胎厚釉,胎质精白细腻,多层施釉,釉色以粉青为主,用瓷质垫饼垫烧,圈足深挖而规整,足内满釉,仅一丝露胎着地,多素面,少装饰,以器物造型和釉色取胜,装饰多为器物外壁刻划莲瓣等。
另一类为日用瓷,胎质相对较粗,釉色青翠,有的青中泛黄或泛灰,亦有粉青釉色,用泥质垫饼或垫圈垫烧,圈足底心无釉,亦少装饰。
元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?
元代龙泉窑青瓷特点造型高大,胎体厚重。釉色青中泛黄,瓷器底足一般挖足较深,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。
元后期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,且较粗糙,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,釉层减薄,器皿釉色青中泛黄,底足内全无釉,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,星星点围成一圈,与胎骨的胎色一致。
南宋龙泉窑的底足特征?
龙泉窑瓷器底足胎色灰白,釉色艾绿,釉质薄匀晶莹,多以刻花、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,表现波浪、蕉叶、团花、缠枝花、流云、婴戏等纹样。还有塑贴纹饰。
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。在垫烧的工具上,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,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,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。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“铁足”、“朱砂足”往往是不规则的。
明代龙泉窑有什么特点?
1)青瓷胎质坚实,釉面瑰丽流畅
2)青釉色泽淡雅,以青绿色为主,釉色均匀
3)器型多样,包括瓶、罐、盘、碗等,线条流畅自然,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
4)胎体釉面经过精细打磨和加工,形成了独特的光泽和质感,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喜爱。
北宋龙泉窑孔明碗到底是什么用途?碗底为何留个孔洞?
孔明碗,亦叫诸葛碗,传说司马懿闻知诸葛亮身体有疾,认为攻击机会到了,便举兵进伐,同时派探子先去探察,半路上得探子回报,言遥见诸葛亮手里拿一大碗,碗里装满饭菜,司马懿想诸葛亮饭量如此大,身体必无恙,故退兵作罢。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。
从实用来说,是一种温碗,碗里盛饭菜时,置入一个热烫水的器皿中,可以给饭菜加温。这种碗自北宋龙泉开始烧制,见有明代青花和红绿彩的。
题主您好!首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,孔明碗的用途。不论什么窑口的孔明碗,他的用途都是一样的。
孔明碗的用途:现在孔明碗流传比较多的用途有三种说法,第一种用途是保温,第二种用途是祭祀,第三种用途是***。
我个人比较倾向孔明碗是祭祀用品的说法。我认为古代人们使用孔明碗盛放祭祀食物的时候,可以让较少的食物看起来非常多。这个解释比较合理。
为什么我觉得孔明碗没有保温和***的用途呢?
1.我们常见的保温瓷器餐具都会有一个注水孔,这个注水孔一般有3厘米左右。如果口径太小注水非常困难不实用。在碗边缘留这么大的一个注水孔不现实,也不美观。
2.孔明碗比较浅,不适用投掷骰子,一投掷骰子就容易从碗中滑出去。而且我们见到***用的碗都是大口深腹的,和潘趣碗差不多大小的比较常见。
您的第二个问题:孔明碗的碗底为何留个孔?
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,这是工艺的问题。因为孔明碗腹部是中空的,如果不留孔,瓷器在烧制时会因受热空气膨胀而炸裂。我们一般见到的瓷枕、瓷器人物、神仙造像在底部都会留有通气孔,都是为了防止烧制时瓷器炸裂。
北宋龙泉窑青瓷孔明碗
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与收藏界里,对孔明碗这种器型存有相当多的争议,一个是它的出现年代,二个是这种器型用途到底是什么?一般的说法是该种器型在明代中晚期才出现,而且应是暖碗的一种。
从该件器物看来至少在在宋代就有这种器型,用上大碗,下小碗,二个碗沾连合成,碗底留空,称为孔明碗。观察上图对比,底部开孔无法保留热水,故又不应该是暖碗,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扔色子的赌具。
孔明碗是伴随着一次军事上的无意识泄密而产生出来的。三国时,诸葛亮北伐,魏国的司马懿闭城坚守,就是不迎战,以此想拖垮远道而来的蜀兵。这一招是诸葛亮的最痛点,但又说不出口。于是,就想尽办法,激怒司马懿。有一次,诸葛亮让蜀使给司马懿送了几件女内衣,暗示其没有男子气,如女人一样。司马懿并不动怒,只是问蜀使,诸葛丞相近来可好?蜀使不知就里,答道,还好,就是饭量少了。司马懿听后,大喜,更坚定了守城的决心
蜀使回去后,诸葛亮听到汇报,心中的那苦说不出口,又不能明里责怪使者。当他听到汉使要回访的时间时,便暗地叫人造出一种中空底浅的碗。
汉使来蜀营时,诸葛亮请他吃饭,自己用这种中空底浅,只能剩很少饭的碗,连装几碗吃掉。汉使本来就是遵司马懿之命,专来探诸葛亮身体好坏的。看到这情景,吓了一跳。回去向司马懿汇报后,司马懿连说:罢了罢了。守城的意愿一下子都丧失了。
历史上约定俗成叫为三国的孔明碗,其实是北宋龙泉窑生产的一种器物。因为它器型与传说中的孔明碗十分近似,故被后人以诸葛碗或孔明碗称之。
这种碗流行于北宋时期,一般只是在龙泉窑瓷器里有所发现,其它窑口并不见出土。它外饰莲瓣纹,碗里边有缠枝纹一圈。器型做工精致复杂,奇巧无比。它是先做一个底有中洞的外壳,然后再做一个浅底碗,四边与壳粘紧,淋釉固定,放窑里烧制而成。有人认为,底部中间的洞,是怕烧窑时温度过高,器物由此炸裂而开的通气孔。
这种中空浅底碗,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物,装果蔬的。如果是用于吃饭,没必要加一个中空底座。
有些人认为是温碗,这个没什么道理。因为瓷器导热功能差,开水放那么一点进去,很难热起来。何况北宋时,冶铁和铜技术十分发达,完全可以用导热快的铜铁来做保温物品的。
结语
如下图的这件残器,是从南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北宋龙泉孔明碗。从残缺处可以看到,它是两部分粘连而成。器身用用竹篾刀刻画的莲瓣纹工整清晰,艺术水平很高。北宋才造出来的龙泉中空浅底碗,被后人称为孔明碗或诸葛碗,那只是借用了世人皆知的诸葛亮之名罢了,与真正传说中的三国孔明碗是不一样的东西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泉窑收藏瓷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龙泉窑收藏瓷器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